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最新】Statlink星座覆盖与时延分析

刘帅军 徐帆江等 太空与网络 2022-06-24


Starlink星座覆盖与时延分析

作者 | 刘帅军 徐帆江 刘立祥 王大鹏

         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,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


概述


2020年4月23日,SpaceX发射第七批共计60颗星链(Starlink)卫星,也使得星链星座在轨卫星达到420颗。Starlink星座定位是全球卫星互联网,据马斯克所说是要实现50ms以内的时延,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。那么,当前420颗卫星所能提供的互联网服务时延能达到多少呢?完成部署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时,所能提供的服务时延能降低到多少?


针对这些问题,项目组基于自研“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”对Starlink星座的覆盖特性、业务时延进行分析。初步的结论是,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在南北纬30-55度之间可形成较好覆盖,但仍无法提供连续无缝覆盖。以美国纽约到西雅图的端到端通信,仅可保证59%的端到端链路,平均端到端往返时延(roundtrip time, RTT)为51.8ms。


本文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覆盖能力,第三部分对端到端往返时延RTT进行了分析。如无特别说明,本文所有仿真图均出自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。


Starlink星座全球覆盖能力分析


当前,Starlink在轨420颗卫星空间段分布如图1左图所示(数据的参考时间为2020.05.17-12:00)。作为对比,第一阶段完整的1584颗卫星星座如图1右图所示。


图1 Starlink星座在轨420卫星及第一阶段1584卫星分布(红点-Starlink卫星,绿x-全球分布采样点)


对Starlink星座覆盖特性的分析,以全球分布的终端为采样点,以2纬度*2经度的方式进行部署,即图1中地球表面分布的绿色x所示。覆盖特性分析取1天的仿真周期,步长60秒,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全球覆盖特性如图2所示。


图2 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—可见卫星个数在全球范围的分布


由图2可看出,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53度附近可形成最优的覆盖(平均覆盖重数为4左右),这是由于其采用了53度的轨道倾角。而对于高纬度区域(高于60度),无法提供覆盖,该部分区域将由后续规划的较大倾角(包括74/70/81度)卫星提供覆盖服务;对于中低纬度区域(低于30度),基本上可提供平均1.5-2重覆盖。


图2中覆盖特性呈现典型的纬度相关特性,即全球同一纬度的区域在覆盖上具有强相关性。为此,进一步分析了Starlink星座在各纬度上的覆盖特性,如图3所示。


图3 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—可见卫星个数随纬度变化


由图3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当前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30-55度之间覆盖较好。由图3可看出,不同纬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波动较大,如在北纬30度处最大覆盖重数在11~15之间波动,这时同一纬度的不同经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有较大差异。同时,当前Starlink星座对地覆盖最小重数为0,也表明未能实现连续覆盖,这是由于当前Starlink卫星分布不够均匀而导致,通过图1左图在轨分布也可看出。(关于Starlink在轨卫星跟进与分析已在前述文章《Starlink星座卫星在轨实时跟进与分析》提及,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阅读)。


作为对比,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完整Starlink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的全球覆盖特性,如图4所示。与图3相比,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实现了南北纬60度范围的连续覆盖,提供了任意时间下最小2重覆盖;同时,不同纬度上最大覆盖重数也不再波动,如对于北纬30度区域而言,不同经度的最大覆盖重数均为10重,这主要是由于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在轨分布均匀。南北纬30-50度是重点覆盖区域,可提供6重以上覆盖,之所以重点在此区域提供多重覆盖,主要考虑了全球人口的分布。


图4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—可见卫星个数随纬度变化


Starlink星座服务时延性能分析


空间段考虑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,无星间链路,地面段为26个Ka关口站(参考杨红俊学者分享的资料《SpaceX公司将为Starlink星座新建21个关口站》,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阅读),用户段为纽约到西雅图的通信业务。总体仿真场景及业务流如图5所示:


图5 当前在轨420颗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


由图5可看出,由纽约到西雅图通信业务流为端-星-站-……-星-端,因为没有星间链路,所以关口站和卫星间通过多跳中继的方式提供了端到端的服务。进一步,以1天为仿真时长,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如图6所示:


图6 当前在轨420颗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往返时延RTT分析


由图6上图可看出,对于纽约到西雅图之间的通信时间占比为59%,即仍有41%时间内没有可达链路。端到端RTT平均为51.8ms,且RTT波动较大,该原因仍是由于当前Starlink星座分布不够均匀而导致。作为对比,纽约到西雅图的大圆距离3869.5km光纤传播往返时延RTT为37.4ms(实际上,纽约到西雅图两点间光纤肯定大于地球大圆对应的距离,故实际RTT肯定要大于37.4ms)。


进一步以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为分析场景,且存在星间链路,此时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如图7所示。与图5的主要区别在于,端到端的通信业务流可通过星间链路,即此时的通信业务流为端-星-星/站-……-星-端。


图6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


图7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往返时延RTT分析


同样地,仿真时长1天内的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分析如图7所示。此时,纽约到西雅图之间的可通信时间占比为100%,即保证了连续服务。端到端RTT平均为38.8ms,且RTT波动很小,与地面大圆对应的37.4ms光纤往返时延RTT相当。


总结与展望


本文对当前在轨420颗卫星及预期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为研究对象,结合当前规划的26个Ka关口站,分析了覆盖和端到端往返时延RTT的性能。形成如下结论:


01

在覆盖方面

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在南北纬30-55度之间可形成较好覆盖,而高于南北纬60度区域尚无覆盖,中低纬度区域覆盖较差;同时,尚未形成对地的连续覆盖。而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可形成南北纬60度以内区域无缝连续的多重覆盖,特别地,在人口密集的南北纬30-55度之间,提供了平均不小于9重的覆盖。

02

端到端往返时延RTT方面

结合当前SpaceX在美国规划的26个Ka关口站,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互联网服务能力可达59%,也意味着剩余41%时间没有端到端的有效传输路径;同时,纽约到西雅图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平均为51.8ms。而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的场景下,则可保证端到端的100%通信,平均端到端往返时延RTT也降至38.8ms,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。


在上述工作基础上,我们后续将重点针对如下三方面开展工作:


(1)当前分析端到端往返时延RTT是较为理想的值,实际RTT值则需考虑接入/切换协议、星间/星地路由、队列调度等机制,下一步工作将结合星间/星地路由等协议分析时延等性能。


(2)除却覆盖和时延这两项指标,整网所能提供的通信容量也至关重要,下一步工作将结合全球业务量需求、Starlink卫星用户/馈电/星间链路承载能力等因素,分析整网可达容量。


(3)未来Starlink将在天上进行组网运行,下一步工作将着重分析Starlink的组网体系和协议模型。



本文系《卫星与网络》原创,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、及网站,请在文首注明出处、公众号ID及作者。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!

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,《卫星与网络》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





精彩好文回顾
卫星与网络

观点 | 中国人的大航天时代什么时候到来?

观点 | NASA的“变现”之路

5G时代卫星通信的生存法则

收购OneWeb 机不可失

逐鹿新基建,且说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和卫星互联网三国演义






扫码阅读电子杂志期期精彩·不容错过▲








·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(ID:satnetdy)团队

编辑:林紫、娜娜

主笔记者:李刚、张雪松、乐瑜、朝天椒、黑法丝、刀子

策划部:孙国锋、杨艳

视觉总监:董宁

专业摄影:冯小京、宋炜

设计部:顾锰、潘希峎、杨小明

行政部:张萌、姜河

业务部:记军、王锦熙、瑾怡

原创文章转载授权、转载文章侵权、媒体合作等事宜,敬请加微信:Juice0212

投稿请发邮箱tougao@yinhexi.la

展览展厅设计、企业VI/CI及室内设计、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;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,请加微信:a13810322995

· 呼风唤雨各分部:

成都分部负责人:沈淮

长沙分部负责人:宾鸿浦

西安分部负责人:郭朝晖

青岛分部负责人:江伟

·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:农燕


· 联盟负责人(惠新东桥分部):肖均

· 大会负责人:周雷

·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:刘语霏

· 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:一画开天(北京)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

· 航天加(深圳)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:杨艳


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?

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,

置顶,或星标公众号“卫星与网络”

遇见你真好,希望能一直陪着你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